1. 主页 > 道法自然

AI焦虑蔓延?道家‘道法自然’给出的现代生存指南



我常想起爷爷那口老茶缸。深褐色陶土烧的,边沿磕出几道白茬,可每次他蹲在老榆木工作台前打家具,茶缸里总飘着茉莉香片的甜。那时我总觉得,这老头和时代隔着层毛玻璃——他坚持用刨子推直木纹,说机器压出来的线太僵;他非要手凿榫卯,说"木头会呼吸,钉子扎得太死,它要疼的"。直到上周深夜,我对着电脑屏幕发呆,看AI只用17秒就生成了一篇逻辑严密的行业分析,而我熬了三个通宵写的初稿还卡在第二段,突然就想起爷爷茶缸里浮着的茉莉花瓣。

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?手机弹出"AI将取代30%岗位"的新闻推送时,朋友圈有人晒出AI画的肖像被甲方秒赞时,甚至刷短视频看到AI主播用完美声线念着心灵鸡汤时——是不是会突然攥紧衣角,喉咙发紧?我有个做设计师的朋友小芸,上个月见面时她眼下挂着青黑,电脑里开着五个AI绘图界面,对话框里全是甲方"再快十倍"的催促。"我现在最怕的不是被取代,"她揉着发涩的眼睛,"是怕自己变成另一个AI,只会机械追赶更快、更准、更完美。"

那天我翻出爷爷的老相册,里面有张1983年的照片:他蹲在晒谷场上,面前堆着刚做好的八仙桌,周围围了七八个汉子,有人摸着桌沿赞叹"这弧度摸着手心都暖",有人敲着桌腿说"听这声音,扎实得能传三代"。照片背面有爷爷的字迹:"木要顺其性,人要顺其心。"突然就懂了,他说的"道法自然"从来不是躺平,而是看清什么是真正该遵循的"自然"——不是算法定义的效率,不是流量堆砌的价值,是木头的纹理该怎么走,是手艺人的温度该怎么传,是每个生命独特的节奏该怎么守。

上周再见到小芸,她眼里的青黑淡了。"我把AI绘图工具收进二级菜单了,"她笑着给我看新设计的儿童绘本,页面上歪歪扭扭的蜡笔画里,小熊举着的牌子写着"慢慢来也很好","昨天给女儿画睡前故事,她摸着我画的歪耳朵说'妈妈画的比AI可爱',我突然明白,那些被AI抢走的'完美',本就不该是我们要的。"她的茶杯里飘着茉莉香片,和爷爷的茶缸一个味道。

其实我们焦虑的从来不是AI本身,是害怕在追赶"更快更好"的路上,弄丢了自己的"不可替代性"。就像爷爷说的"机器能做一百张桌子,但每张都少了我手心的温度",AI能写十万篇分析,但每篇都缺了写作者独有的观察;AI能画百万幅画,但每幅都少了画者眼里的星光。那些藏在茶缸里的茉莉香,落在笔端的犹豫,卡壳时突然涌上来的灵感,才是我们最珍贵的"自然"。

下次再看到AI取代什么的新闻,不妨摸摸自己的心跳——它还在按照独属于你的频率跳动。就像老榆木要顺着年轮生长,茉莉香片要慢慢泡开,我们也该顺着自己的生命节奏,在AI的浪潮里,守住那口老茶缸里的温度。毕竟,这世上最珍贵的"自然",从来都是每个独特灵魂的样子。

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。https://i199.art/daofaziran/2273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weixin888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