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主页 > 道法自然

端午京城话端阳:道家‘阴阳调和’里的传统新味



你闻过端午清晨的胡同吗?五点刚过,王奶奶家的竹帘就哗啦一声卷起来了,竹匾里堆着半人高的青苇叶,叶尖还挂着晨露,混着窗台上刚采的艾草香,清苦里透着股生机,像极了老北京人嘴里常说的"讲究"——既要有岁月的沉淀,又得透着股子鲜活劲儿。

我蹲在台阶上看王奶奶包粽子,她那双手比我奶奶的还巧,苇叶在指缝里打个旋儿就成了小漏斗,糯米混着蜜枣"唰"地填进去,最后用马莲草一勒,棱角分明得像块翡翠。"丫头,知道为啥端午要吃粽子不?"奶奶忽然问我,手指在粽叶上轻轻敲了敲,"五月五,是阳极之月的阳极之日,阳气太盛容易失衡,糯米性温,粽叶属凉,这一温一凉凑一块儿,不就是老祖宗说的阴阳调和么?"

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太庙看的端午雅集。几个穿汉服的年轻人蹲在长桌前包粽子,豆沙馅里掺了树莓果酱,蜜枣换成了桂花酿,边上的解说牌写着"古方新调,阴阳相济"。有个扎马尾的姑娘抬头冲我笑:"奶奶说艾草要挂在门楣高处,阳气往上升,阴邪才不会进门。我们加些新口味,就像给老习俗添点'阴'的灵动,这样传统才不会太'燥'呀。"风掀起她的衣袖,我看见腕间系着五彩绳,红绳上还串着颗小铃铛,丁零当啷的,像把老童谣摇醒了。

记得小时候奶奶总说,端午是"五毒月"的头一天,可我从没觉得这日子有半分"毒"气。胡同口的张大爷每年都要去陶然亭采芦苇,说"水边长的苇子得足了阴气,包粽子才压得住端午的火气";李婶子家的香囊最抢手,薄荷、藿香、艾草混着陈皮,她说"辛温的艾草要配清凉的薄荷,就像过日子,急不得也慢不得"。这些话听起来像老辈人唠嗑,细品才发现全是道家"阴阳平衡"的智慧——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,而是你中有我的圆融。

今年端午路过南锣鼓巷,看见一家茶社挂着"端午茶宴"的牌子。玻璃橱窗里摆着艾草青团、薄荷茯苓糕,最显眼的是一壶"阴阳茶":半壶红茶暖如朝阳,半壶绿茶清似晨露,合在一起却半点不冲突。掌柜的是个二十来岁的姑娘,她给我倒茶时说:"爷爷教我泡茶要讲'和',就像端午的习俗,挂艾草是护,吃粽子是养,赛龙舟是动,这些加起来,不就是让人在热闹里守得住本,在传统里看得见新么?"

暮色里的胡同飘起炊烟,王奶奶的粽子出锅了,竹盖一掀,白雾裹着甜香扑过来。我捧着热乎的粽子站在门口,看见对门的小孙子举着艾草枝追猫,艾草叶扫过红砖墙,扫过门楣上的"福"字,也扫过墙根下那盆年轻人新栽的端午菊。忽然懂了所谓"传统新味",从来不是把老东西丢进博物馆,而是让阴阳调和的智慧像这粽叶——一面裹着千年的暖,一面接着当下的凉,最后蒸腾出最熨帖的人间烟火气。

你说,这是不是老祖宗最浪漫的智慧?用一束艾草、一枚粽子、一场龙舟赛,把"阴阳"二字写成了活色生香的生活诗。

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。https://i199.art/daofaziran/2293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weixin888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