刷手机停不下来?道家‘致虚守静’破解数字成瘾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深夜?明明眼皮已经打架,手指却还在屏幕上机械滑动——刷完这条短视频,再看眼朋友圈,最后查下购物车,等意识到时,窗外已经泛起鱼肚白。第二天顶着黑眼圈上班,心里空落落的,像被什么抽走了力气。我有个朋友小夏,就陷在这样的循环里整整三年。她总说:"不是我想刷,是手机自己在拽着我手指动。
这种"数字成瘾"有多普遍?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网民日均手机使用时长已达5.3小时,其中25岁以下群体超过6.5小时。我们以为是自己在掌控手机,实则早被算法织成的网困住——大数据比你更懂你,总能精准推送"再看一条就睡"的内容,像无形的手不断拨弄着多巴胺的开关。
这时候,两千多年前老子说的"致虚极,守静笃"突然在我心里晃了晃。那天整理旧书,翻到《道德经》里那句"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",突然懂了:我们被数字洪流推着走时,缺的正是这种"归根"的静。就像一杯浑水,越搅越浑浊,只有停下来,让泥沙慢慢沉淀,才能看清底子里的自己。
小夏的转变发生在去年秋天。她试着在睡前一小时把手机锁进抽屉,刚开始坐立难安,像有蚂蚁在骨头缝里爬。但第三天晚上,她摸黑摸到床头的《山茶文具店》,翻了两页,竟被代笔人写情书的故事绊住了脚。"你知道吗?"她后来眼睛发亮地跟我说,"那天合上书页,我听见楼下流浪猫的叫声,闻到厨房飘来的姜茶味,原来生活里有这么多被手机盖住的声音。"
这就是"致虚守静"的魔法——不是要我们彻底远离数字世界,而是给心灵留块"留白"。就像书法里的飞白,音乐里的休止符,那些暂时放下手机的时刻,恰恰是让我们重新"看见"自己的契机。我现在也养成了个习惯:每天下午三点,把手机调静音放在茶几上,泡杯茉莉花茶,在阳台的藤椅上晒二十分钟太阳。开始总担心错过消息,后来发现,真正重要的事从不会因为二十分钟消失,反倒是晒暖的后背、风里的花香,让我更清楚自己此刻需要什么。
你有多久没认真看一片云的形状了?有多久没和家人吃饭时放下手机了?当我们被"再刷一条"的诱惑拽着走时,其实是在把生命切成碎片,喂给永远填不满的算法黑洞。而"致虚守静"不是清规戒律,是给心灵松绑的钥匙——它允许我们偶尔滑手机,但更要记得在某个时刻,关掉屏幕,听听自己心跳的声音。
那天小夏给我发消息:"昨晚哄女儿睡觉,她突然指着我手机说'妈妈眼睛里有星星'。我才惊觉,原来我盯着屏幕时,眼睛是发灰的。"数字时代的我们,最珍贵的从来不是刷到多少有趣的内容,而是保留住感受生活的能力。毕竟,那些能记住的幸福,从来都不在手机里,而在晚风里、饭香里、孩子的笑声里——这些,需要我们关掉屏幕,静静去听。
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。https://i199.art/daofaziran/227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