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主页 > 道法自然

京城园景入画来:道家‘上善若水’里的生态哲思



住在西四胡同三十年的老周总说,现在的北海比他小时候"活泛"多了。过去护城河边全是水泥护坡,水像被关进玻璃罐的金鱼,只能规规矩矩地流;如今你看那北岸的驳岸,碎石间钻出几丛菖蒲,芦苇荡里藏着野鸭子的巢。园林处的王工告诉我,这叫"自然型驳岸",听起来新潮,内核却是老祖宗的智慧——水要"善利万物而不争",就得给它留足呼吸的空间。就像去年暴雨,颐和园的团城没再积水,正是因为恢复了古制的"雨洪调蓄系统":地表的青砖能吸水,地下的暗渠会导流,连湖边的柳树根都成了天然的海绵。你说这算什么高科技?不过是让水回到它本来的样子。

最触动我的是玉渊潭的"水廊"。两年前这里还是条臭水沟,两岸居民夏天都不敢开窗。改造时设计师没急着清淤,反而在河道里堆了些不规则的石块,种上几丛茭白。现在你去看,清晨有老太太蹲在石墩上洗菜,傍晚有孩子追着蜻蜓跑过木栈道。上个月遇见负责项目的李工,他蹲在水边摸了把水说:"道家讲'水无常形',我们做园林的,就是得学会给自然'让位置'。"水真的有灵性吗?你看那被石块激起的小漩涡,看芦苇丛里忽闪的蓝蜻蜓,看晚霞把水面染成胭脂色——这不就是"上善"最好的注脚?

前几天下雨,我撑着伞又去了北海。雨丝落进湖里,原本平静的水面立刻热闹起来:睡莲的叶子托着雨珠轻轻摇晃,水鸟扑棱着翅膀掠过荷尖,连石舫下的锦鲤都凑到岸边,张着嘴接雨水喝。忽然明白古人造园为何总离不开水——不是为了好看,是因为水是面镜子,照见我们对自然该有的态度。你看那绕着假山转的溪流,看似走了弯路,却滋润了更多花草;你看那藏在竹林后的小潭,默默蓄着雨水,等旱季再还给万物。这哪里是园林?分明是本写在大地上的《道德经》。

暮色渐浓时,老周拎着钓竿从湖边过来,鱼篓里只有两条小鲫鱼。他笑着说:"现在不让多钓,说是要保持生态平衡。"我望着他身后的水面,晚霞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和岸边的垂柳、远处的白塔融成一片。忽然想起《庄子》里"鱼相忘于江湖"的典故——最好的相处,大概就是像这水和园林,像人和自然,彼此滋养却互不打扰。下次你来京城看园景,不妨蹲在水边多待一会儿。你会听见风穿过芦苇的声音,看见水绕过石块的智慧,更会懂得:所谓"上善",从来都不在典籍里,它就在我们脚边的青石板上,在荷叶滚动的露珠里,在每一片认真活着的水草间。

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。https://i199.art/daofaziran/2294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weixin888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