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主页 > 创意手工

禹州剪纸:红纸上的中原故事,非遗传承人揭秘‘剪云裁月’的民俗技艺传承



深冬的禹州老城,青瓦屋檐挂着冰棱,王秀兰家的老堂屋里却暖烘烘的。72岁的她坐在八仙桌前,银发用蓝布巾随意挽着,面前铺开的红纸上,一把黑铁剪刀正上下翻飞——这把剪刀跟了她50年,刃口磨得发亮,连指腹都磨出了月牙形的老茧。

"你看这朵牡丹,瓣子要剪出波浪纹才活泛。"她突然停手,用剪刀尖挑起一片"花瓣",阳光透过窗棂斜照进来,红纸上的光影跟着颤动,"我娘教我时说,禹州剪纸是'剪云裁月'的手艺,云是天上的,月是心里的,剪的是日子里的念想。"

禹州剪纸的根,扎在中原大地的厚土里。唐宋时这里是京畿重地,剪纸随岁时节令、婚丧嫁娶渗入生活:春节贴"连年有余"讨彩头,中秋剪"玉兔捣药"供月,娶亲时更要请巧手艺人剪百子千孙、麒麟送子,红喜字要叠七折,剪出来的纹路能绕房梁三圈。王秀兰翻出一本泛黄的剪谱,纸页边缘卷着毛边,"这是我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,你瞧这'二十四节气图',立春的柳枝要剪出嫩芽的尖儿,冬至的饺子得有热气儿往上冒——咱中原人把日子过成了画,再把画剪成了纸。"

可这份"画",也曾差点断了线。上世纪90年代,机器印刷的剪纸充斥市场,王秀兰的剪纸摊从每天卖50张跌到5张。"有回我在城隍庙摆摊,个小年轻凑过来看,说'奶奶你这手工的还没打印的齐整'。"她摩挲着剪刀柄,声音轻得像纸,"那天我抱着剪谱坐在老槐树下哭,风把碎纸片吹得满街跑,我追着一张'并蒂莲',追着追着就想,要是连我都不剪了,这些花啊鸟啊,可怎么活过这个冬天?"

转机出现在2014年。禹州剪纸入选省级非遗名录,王秀兰成了传承人。更让她惊喜的是,一批年轻人找上门来。27岁的周雨桐就是其中一个,这个学平面设计的姑娘辞了上海的工作,蹲在老屋里跟着王秀兰学了三个月。"第一次刻'百福图',刻刀扎进指尖,血滴在红纸上,王奶奶说'好,这是给剪纸续血呢'。"她笑着举起刚完成的作品,红纸上的"福"字由200个小福字组成,每个小福字的笔画都带着刀刻的毛边,"机器能复制千万张,但每道刀痕里的温度,只有手艺人给得了。"

现在王秀兰的剪纸班有30多个学员,最小的10岁,最大的68岁。上周六上课,12岁的妞妞举着自己剪的"鲤鱼跳龙门"跑过来:"奶奶你看,我剪的鱼尾巴会动!"王秀兰凑近看,真的——鲤鱼的尾鳍剪得极薄,轻轻一吹,竟像活鱼摆尾似的颤起来。她眼眶一热,想起5岁那年,母亲握着她的手剪第一朵窗花,也是这样的温度,从掌心传到指尖,再顺着剪刀刻进纸里。

"有人问我,剪纸不就是剪个图案吗?"王秀兰把刚剪好的"连年有余"贴在窗上,红光映得她脸上发亮,"可你看这鱼眼睛,得留半粒米大的白点,那是鱼的魂儿;这莲花的茎,要剪出细毛刺,那是茎上的小刺儿——咱剪的不是纸,是地里长的、锅里煮的、炕上睡的,是祖祖辈辈的烟火气啊。"

风从窗缝钻进来,吹得满墙的剪纸沙沙响,像一群红蝴蝶在跳舞。王秀兰又拿起剪刀,这次要剪的是"虎娃闹春"——虎眼用金箔贴了,虎毛根根分明。"等开春,咱带着这些剪纸去学校、去社区,让更多人摸摸这红纸的温度。"她笑着,剪刀尖已经扎进纸里,"你说,等妞妞她们老了,会不会也像我现在这样,给孩子们讲红纸上的故事?"

窗外的冰棱开始融化,水滴答滴答落进石槽,和着剪刀的轻响,像是在应和某个古老的约定——有些东西,从来不是靠刻意"传承",不过是手递手、心传心,把日子里的热乎气儿,一刀一刀刻进红纸上,再等春风来,吹得满世界都是故事。

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。https://i199.art/chuangyishougong/2311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weixin888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