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主页 > 创意手工

新会葵艺:葵叶编织的岭南风情,解码非遗草编背后的生活智慧



七月的风裹着蝉鸣钻进新会的老巷,我蹲在青石板上,看王阿婆坐在竹椅上编葵篮。她膝头摊开半片葵叶,边缘泛着琥珀色的光,手指像游鱼般在叶脉间穿梭,草屑混着植物的清苦气息漫上来——这是属于岭南的味道,是我童年里外婆摇着葵扇哄我入睡时,风里总带着的那缕淡香。

你可曾仔细看过蒲葵叶?宽大的叶片像把天然的绿伞,可在新会人手里,它能变成会呼吸的艺术品。史书记载,东晋时这里已有葵艺雏形,到明清更是"葵业甲天下",连宫廷都派人来定制贡扇。我翻到过老照片: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葵艺厂,成百上千个竹棚下坐满编扇人,阳光透过叶缝洒在她们发间,织出一片流动的绿海。那时的葵扇不仅是纳凉工具,更是姑娘们的"定情信物"——心灵手巧的阿姐会在扇面绣上并蒂莲,藏着说不出口的心意。

王阿婆今年七十二岁,编了五十年葵艺。她的工作台是张老榆木桌,边角磨得发亮,桌面摆着竹篾、骨针和一小罐蜂蜡。"你瞧,这葵叶得挑三年以上的老叶,太嫩易断,太老又硬。"她捏起一片叶子,指腹在背面摩挲,"要先晒三天去水分,再蒸软、压平,最后用竹片刮去叶肉——这道工序最考手劲,当年我师父说,刮叶如做人,得留三分柔,存七分韧。"说话间,她已编好葵篮的底,纹路像水面涟漪,凑近看,每根叶条都服服帖帖,连接口都找不着。

最让我触动的是去年冬天,我在非遗展上遇见阿婆的孙女小慧。这个学设计的姑娘背着自己编的葵叶包,包身印着岭南骑楼的剪影。"小时候觉得奶奶的葵艺老土,直到有次做环保课题,发现葵叶天然可降解,比塑料耐用多了。"她翻出手机里的设计图,"现在我把葵编元素放进笔记本、灯罩,年轻人说这是'国潮',可我知道,这是奶奶的手温。"阿婆在旁边眯眼笑,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光:"我这把老骨头,就盼着葵叶能跟着年轻人,走到更远的地方。"

暮色漫进巷口时,阿婆的葵篮编好了。篮沿缀着两朵用葵叶卷成的花,轻轻一捏还会颤。她把篮塞给我:"装荔枝正好,保鲜着呢。"我捧着它往家走,路过骑楼底的茶档,几个阿公摇着葵扇下棋,风掀起扇面,露出背面褪色的"葵乡"二字——那是时光的印章,刻着对自然的敬畏,对生活的巧思。

你说这草编里藏着什么智慧?大概是老辈人懂得向自然借力,一片叶子,晒、蒸、编、染,每个步骤都顺着它的性子来;是手艺人把岁月熬成耐心,五十年如一日,让粗糙的叶条变成温柔的容器;更是文化的韧性,旧手艺在新手里开新花,像蒲葵树,风再大,叶子弯了又直,根却扎得更深。

此刻我坐在窗前,葵篮里的荔枝散着甜香,阳光透过葵叶的纹路,在桌面投下一片斑驳的绿。忽然懂了:所谓非遗,从来不是锁在玻璃柜里的标本,而是活着的、会呼吸的——它在阿婆的老茧里,在小慧的设计图里,在每个夏天摇着葵扇的风里,在我们捧着老物件时,眼里泛起的那丝温柔。

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。https://i199.art/chuangyishougong/2296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weixin888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